当前位置:

向“南方大寨”精神致敬

来源:武陵源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 周良波 编辑:李鹏飞 2022-10-30 09:16:57
—分享—

9月2至4日,正值金秋时节,田间地头充满着丰收的喜悦。本人有幸参加了张家界市自然资源局与张家界市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耕地保护在行动”为主题的文学采风活动。与来自全市的30多位本土作家组成的文学采风队伍一道,先后到武陵源区协合乡龙尾巴村、黄龙洞生态广场,慈利县象市镇虎头村、通津铺长峪村,永定天门山土木溪村、新桥镇申家坪村,桑植县芙蓉桥乡合群村、瑞塔铺镇东旺坪村现场参观采访,听取了上述村(居)负责人有关耕地保护经验介绍。

武陵源区协合乡龙尾巴村,是耕地保护与民居民宿建设相得益彰的典型;慈利县通津铺镇长峪铺村是珍爱土地、移山造田的典型;永定区新桥镇申家坪村,桑植县瑞塔铺镇东旺坪村、芙蓉桥白族乡合群村是“合作社+基地+现代农技服务+产业化”耕地保护的典型。但作为曾经挨饿的一代人,我更敬重曾经的“南方大寨”长峪铺移山造田的精神!

其实,我因师母居住此地的原因,多次到过长峪铺。但每次都只是匆匆而过,浅尝辄止,充当过客。没有深入细致探究其内涵,没有仔细考究其深远意义。只知道这是曾经的“南方大寨”,只粗略的知道当时的村支部书记叫黄炳秀。

参观了该村的一排排梯田,钻了高3米宽5米长达4千米的甘溪沟涵洞和参观了村史馆后,点燃了我炽热的以及和念旧的情怀,让我对“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意境有了更深远的理解,更让我油然而生出无限的敬佩:曾经轰动一时,誉满全国的战天斗地,从石头缝里谋发展的“南方大寨”精神。

长峪铺村地处武陵山脉,溇水北岸、九折坡下,最高海拔1030米。因村内有一条自东面的九折坡延至西面的毛家峪约十里长的山峪而得名。当年的长峪铺山石林立,土地贫瘠,十年九旱,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是名副其实的穷山恶水,当地人称之为屙屎不长蛆的地方。曾经流传的民谣最能说明当时的状况:“满山是岩壳,出门就爬坡,滴水贵如油,寸土贵如金”。

为彻底改变这一恶劣生存环境,20岁的黄炳秀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带领勤劳勇敢的长峪铺人民在“愚公移山”精神的鼓舞下,十年磨一剑,向穷山恶水发起了挑战。他们自制炸药,炸掉了大小6000多个岩凸,搬走了17多万方岩石,修建了两座水库及13000米长的引水渠,开挖了40多口山塘,填塞了58个天坑,垒砌了300多条共50多公里长的岩墈,挑来了20多万方“客土”,开出了2000多亩梯田,将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地”改造成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地”,在近4000米长的甘溪沟上搭拱桥造耕地,“上面种地,下面跑水,打起仗来做战备”,形成了今天的丰产小平原,长峪铺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秉承着公而忘私、舍生忘死的作风,留下了一代一代人的心血和汗水,传颂着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也将饭碗端牢在自己的手中。

长峪铺人民尊重科学,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探索出了“两季三熟”模式,树立起“南方大寨”丰碑,让后人心生无限的敬意,让人更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一真理。

现在,长峪铺村容整洁,庭院美丽。人均纯收入已突破万元大关,交通四通八达,家家盖起了新房,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多数家庭有存款,一半以上的家庭坐上了自家的小汽车,举目望去,新村部、卫生室、科研所、村史馆和文化体育广场一应齐全。村容整洁,庭院美丽。

我想,现在正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振兴之际,真有必要在推行“田长制”,在倡导“耕地保护”的当下,重新唤起“南方大寨”精神,向“南方大寨”精神致敬,向尊敬的黄妈妈致敬!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苦干实干拼命干,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端稳中国人的饭碗。就会收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美好明天!

来源:武陵源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 周良波

编辑:李鹏飞

本文链接:http://www.wlynews.cn/content/2022/10/28/1198910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武陵源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