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母 亲

来源:红网武陵源站 作者:文艳芳 编辑:刘洋 2020-07-09 18:01:15
—分享—

“妈妈,我想对你笑,眼里却点点泪花…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您的脸颊印着这么多牵挂…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每一次听到这首歌,我都会情不自禁的落下热泪,脑海里浮现出的全是母亲坎坷一生、含辛茹苦拉扯我们兄妹长大的点点滴滴的画面。

外婆在世的时候告诉我们,母亲小时候天资聪明,酷爱读书。可外公是个古板的人,因为家里穷只能供大舅舅读书,母亲就悄悄跟着去学校站在教室外面,老师发现后就让母亲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免费听课,没有书本也没有纸笔,可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她都会回答。在母亲的一再央求之下,到第二期开学时母亲就直接跳级读二年级了。母亲也只读了这一年的书,外公就不让她读了(那个时候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严重)。稍大些,别人见母亲聪明就介绍她到公社(也就是现在的乡政府)当话务员,可外公还是不同意,说女人不应该抛头露面的,要老实在家。别人给母亲介绍有工作单位的对象,还是因为外公的反对没有外嫁,所以直到母亲十七岁时,父亲从外地当兵回来经人介绍就嫁了过来。(两家只有5分钟路程)

母亲嫁过来的时候,农村正是集体经济实行人民公社。那时候家里很穷,奶奶手是残疾,洗衣做饭也帮不上忙,爷爷60多岁也只有吃饭的份,父亲被村里派到外地修水库、修路。那时候还没有我,家里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全家七口人全靠妈妈的一双手劳动。那时候靠挣公分吃饭,到年底按公分分粮分肉。母亲生来就不服输,为了一大家人分到更多的口粮,是没日没夜的干活。经常大半夜还在洗洗补补,晚上一个人看三个孩子,那时候没有尿不湿,母亲每夜要起床几次给三个孩子轮流端尿、盖被子,基本上睡不了多少。第二天早上5点又起床,先把一天的猪食煮好,再做一家人的饭,还要给三个孩子洗脸穿衣喂饭,要出工时才把奶奶叫起床看孩子。自己匆匆扒几口饭又赶着上工。母亲虽是女儿身,却总做男人事。在集体挑大粪、打农药等脏活重活,只要是公分高的她都抢着干。母亲常年的辛苦劳作换来的是我家每年公分最多,没有一年超支,年底分得的米、肉自然就多,一家人是满满的幸福感。所以我想象中的母亲就像一个战士,永远斗志昂扬地为家人奔波在“无烟的战场”。

我出生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下放到户。我家7口人,奶奶过世了爷爷70岁,父亲调到县城电厂工作,兄妹4人。7亩田、5亩地还是只有母亲一个劳动力。在我的记忆中,农村最忙的季节就是 “双抢”,割谷插秧是抢季节的活,因为没有男劳力犁田,又没有钱请别人,为此母亲只好和别人换工,用双倍的工时换别家男工帮我们犁田。收割稻谷时,我家既买不起打稻机又没有人手,母亲就一个人割撂穗(只割有谷子的那一截),白天在田里一人割一人挑回家,晚上就着电灯在堂屋里又把谷子打完,赶着第二天出晒。那个时候粮食低产,人们总吃不饱饭,红薯是主要的杂粮。所以每到到收红薯的季节,也是母亲最忙的时候。碰到连日晴天,母亲白天在田里地里忙,收工回来先把一大家人的晚饭做好、把猪喂饱、安顿好孩子们之后,趁着天还没完全黑,把红薯擦成丝,带上电筒挑上满满一担到山上的大石头上去晒,晒干后用麻袋装好当主粮吃,每年我家储藏的红薯丝要堆半间偏屋。母亲常说:“在农村,天晴有天晴的事情,落雨有落雨的事情,白天有白天的事,晚上有晚上的事。凡事要先安排,合理安排。”所以那么些年不管在村集体,还是分到户,家里家外、大事小事母亲都是一把抓,母亲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序,我们一大家子也被母亲照顾的周周道道。

母亲文化不高只读过一年小学,可她懂得知识能改变命运的道理。打我记事起,母亲就跟我说:农村娃儿的唯一出路只有读书。为了让我们兄妹三人读书,母亲除了起早摸黑辛苦的劳累之外,还遭到爷爷的强烈反对和打骂:“你让几个娃儿读书,以后长大了就吃书去。”因为家里没有劳动力,爷爷极力反对,认为农村人就得干农活,读书是浪费钱。还清晰的记得我读小学三年级,二姐读初中。为了不让妈妈给二姐订学习资料,爷爷竟然拿起羊叉(一种农具)朝母亲头上打去,母亲头上立刻起了个大包。幸好二姐在家,听到争吵声就跑过去抢羊叉才阻止爷爷再次打人(我太小抢不过爷爷)。晚上睡觉前,二姐给母亲擦药,我们躲在床上哭,“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不管第一次考到哪,就算卖血我都会让你们读,只是不准复读。”在母亲坚强的鼓励和支持下,我们兄妹三人的成绩都非常出色,每年都会捧回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的奖状。哥哥是我们村的第一个名牌大学生,那一年整个乡就哥哥一个人考上大学。接到通知的那一天,母亲抱着我们高兴的哭了。

母亲勤劳节俭一生。记得我小时候母亲总在农闲的夜晚趁我们做作业或者睡觉后,一个人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用她勤劳灵巧的双手为全家人纳千层布鞋,春秋做单鞋,冬天做棉鞋。所以我们的冬天从来都是温暖的。父亲常年在外,家里家外的活全靠母亲一个人操劳,我们读书送菜送米的事情自然也成了母亲的责任。还记得哥哥读高三的时候,学校离我们家30多公里,每周母亲都会到学校给他送生活用品。那时候农村交通不便,来回60多里山路0.3元的车费母亲都舍不得,她坚持背着近20斤的袋子步行,就这样往返走了7个多小时。2005年因为皂市水库移民我们举家搬来张家界,由农民转成居民,既没分田土,又没有工作。城里的消费高,吃喝拉撒都用钱,哪怕是不吃不喝还得交物业管理费,所以母亲更加节俭和勤劳。衣服手洗,洗过衣服的水全部用桶装着冲厕所二次利用,晚上没有细活基本不开灯,借着大街上的路灯、招牌灯照明(我们住在靠街的楼上),每个月下来水电费很少超过30元。为了省下买小菜的钱,母亲用纤维袋到山上背土上楼顶,用泡沫盒子装着种菜,她说自己种的菜吃着放心又省钱,还可以锻炼身体。

如今母亲已近80高龄,由于年轻时的操劳落下了很多病根,身体状况不是很好。病头多,经常不是这里疼就是那里不好,可母亲很少给我们打电话,能忍则忍。有时候痛风发作,半夜自己起床摸着吃止疼片,实在忍不了才去医院看看。有一次半夜,母亲下巴脱臼,疼的连脸都肿了,话也不能说。看着母亲难受的样子,老爸忍不住悄悄打电话给大姐,半夜把医生叫到住处才帮母亲把下巴复位。可接连好几天都疼得咽不下东西。我也是第二天下班给她打电话才知道的。母亲在电话里说:“军宝(我的孩子)读书,半夜打电话怕吵到他,你眼睛近视晚上开车回来也不安全…”母亲的话听着让我心疼。她总是这样替我们着想…

因为生活习惯不同,父母一直没有和我们住在一起,他们住张家界市内,我们在武陵源上班,孩子在武陵源读高中,因为学习紧一般一个月回一次,有时值班回去的次数就更少了。 但每天下班开车回去的路上,我总会习惯性的拿起手机,带上耳机拨着那个再熟悉不过的号码,说着再平常不过的几句老话:“妈,在干嘛?吃饭没?今天和爸爸都还好吧?……”

是母亲的苍老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是母亲的勤劳和辛苦给了我幸福的生活,感恩母亲。马上就是母亲节了,我不知道今年的母亲节有没有空,因为儿子马上高考没有假期,如果有时间,我一定回家陪陪母亲,哪怕是吃一顿她亲手做的饭菜,如果没有时间,我会打个电话告诉她,相信母亲一定会原谅我的…

来源:红网武陵源站

作者:文艳芳

编辑:刘洋

本文链接:http://www.wlynews.cn/content/2020/07/09/760823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武陵源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