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源新闻网6月29日讯(通讯员 贵术忠 邓道理 向婷婷)编者按 今年,武陵源区按下了贫困现象“删除键”,将率先全省脱贫摘帽,挺进全面小康社会。
武陵源区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紧紧扭住了旅游扶贫这个“牛鼻子”,使出浑身解数,创新工作方法,探索出了一条可资借鉴和复制的脱贫攻坚新路子。本报从今天起,将连续推出《武陵源区率先全省脱贫摘帽系列报道》,以期激发全市再鼓劲再加油,奋力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实现我市2019年全部脱贫的目标。
夕阳西垂,百鸟归巢,牧童返家……此刻,老陈开始新一轮巡视,看到客人或痴呆地望着西边燃烧的晚霞或懒洋洋地躺在吊篮中消遣柔软的时光,他的心里美滋滋的。陈玉林创办的“五号山谷”乡村客栈,地处武陵源区中湖乡野溪铺居委会,是一个深度休闲好去处,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客人,特别是欧美游客摩肩接踵而来。
就像这即将消逝的晚霞,武陵源区今年按下了贫困现象“删除键”。旅游行业的陈玉林们,义无反顾地担起了旅游扶贫的责任,凝聚起了强大的动力,为决胜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武陵源区委书记朱用文介绍,区委、区政府出台相关文件,重点扶持贫困村开展旅游扶贫,建设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居)和旅游扶贫重点村,培育一批旅游扶贫产业,实施一批旅游扶贫项目。
年过半百的陈玉林,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2012年回到老家创办的“五号山谷”,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独领风骚,备受海内外游客青睐。“五号山谷”生意红火,当地老百姓跟着“沾光”,山货不愁销路,就业有了门路。村民陈传书,以前主要靠亲戚救济过日子,自从家门口有了乡村客栈,便给游客讲解民俗风情和农具使用方法等,2015年个人收入达到4万元,自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和陈玉林一样回乡创业的李明锴,则发展观光农业,在协合乡建起了600多亩的禾田居农场,种植果蔬品种达100多个。游客来到这里,自己采摘蔬菜,在农场厨房做成菜肴,品尝原生态的美味。客人可以骑着农场准备的自行车,领略乡村风光,感受乡村气息。
李明锴告诉记者,农场不仅租用了贫困户的土地,而且还让贫困农民来农场务工,使每个农户一年能增加2万元的收入。“收入比以前多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协合乡杨家坪村贫困户刘元洲一直以种地维持生计,如今将土地流转给禾田居旅游农庄企业,在获得流转收入的同时,参与企业务工,每月增收近2000元。
“双峰村户外线路环境宜人,适合发展以休闲骑行为主的户外旅游。”市户外旅游工作组认为。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索溪峪片区双峰村现已成为众多户外爱好者体验休闲骑行、生态观光的理想去处。村内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成了一个集寨楼区、名木观赏区、景观竹林区、水果采摘区、高台休憩区、鱼塘垂钓区、耕作体验区、石林观光区、蔬菜区、烧烤区等功能区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园,有土家吊脚楼建筑风格的小别墅24栋,还对20多栋民房进行了“穿衣戴帽”,可同时接待400多人住宿和用餐。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以来,双峰村累计接待各地户外旅游爱好者近3万人。
“乡村游客多了,我们忙不赢。”协合乡一家经营蚌壳肉的农家乐老板彭正明告诉记者,一到周末,前来品尝特色美食的“吃货”络绎不绝。
农家乐顾客盈门,得益于户外休闲旅游的兴起。几年来,武陵源区推出了溪布街至黄龙洞生态广场的民族风情度假线、魅力湘西国际文化广场至百丈峡的自然峡谷探险线、索溪河环城的滨河风光观光线三条精品骑行线路,还开辟了军地坪至张三界、杨家界门票站至清风峡等14条户外徒步线路。每逢周末,便有成千上万市民和游客参加户外休闲旅游,共享乡村美好时光。
武陵源区旅游和外事侨务局局长彭斌欣喜地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的协合乡山沟沟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达到20万人次。近年来,武陵源区依托独特的世界自然遗产资源优势,借力旅游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目前,全区乡村旅游农家乐餐饮、农家乐特色客栈、农业观光园等逢勃兴起。据不完全统计,以协合乡、中湖乡等为主要集散地的乡村农家乐餐饮、农家乐特色客栈已超过500家。
武陵源区扶贫办主任李祥永说,为了打赢在全省率先整区脱贫攻坚战,进一步丰富旅游内涵、拉长产业链条、促进旅游消费,武陵源区着力打造中湖旅游风情度假小镇、协合乡村旅游小镇、天子山民族特色小镇“三乡十村”工程,力争今年带动1000贫困户转型为旅游从业人员。
旅游扶贫,立竿见影。中湖乡乡长丁超向记者介绍,石家峪村村民彭金英,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两口子主要靠在外打零工维持生计。自从家门口开办了喜鹊湾生态农庄,她被聘请为农庄服务员,每月工资1800元,一年下来就有21600元进账。“不出家门,就可脱贫,是旅游帮了大忙啊。”彭金英高兴地说。
(本文原刊发于《张家界日报》2016年6月29日头版头条)
来源:张家界日报
作者:贵术忠 邓道理 向婷婷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