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武陵源:“四驾马车”驱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来源:武陵源新闻网 作者:屈泽清 编辑:redcloud 2016-03-16 11:51:55
—分享—

  

 

  

 

  

 

  武陵源新闻网3月16日讯(通讯员 屈泽清)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是振兴之本。这是一张令人欣喜的成绩单:2015年,武陵源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9.65%;小学和初中生入学率达99.93%、99.74%,巩固率分别达到100%、99.23%;高中毛入学率达86.33%;初三毕业会考各项评价指标一直稳居全市第一。2015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一次性合格率分别达98.1 %,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8个百分点。武陵源区第一中学高考普高270人参考,一本上线60人,上线率23%(全省上线12%)。总分600分以上14人,两人被北京大学录取,文科、理科总上线率100%;职高对口升学64人参考,本科上线34人,600分以上26人,上线率100%;全区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62年。基础教育质量在省内处于领先,办学条件已达到或高于国家标准。

  如何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给出的答案是:“四驾马车”驱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让校园面貌得到新改变;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上下功夫,让城乡孩子同享优质资源;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让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在课程创新评价上下功夫,让其成为均衡发展推进器。

  让校园面貌得到新改变

  天子山镇中心学校是武陵源区最偏远的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走进校园,“小青瓦,坡屋面,浅灰墙,转角楼,外挑檐”的土家族传统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格外亮眼。每间教室都装有65英寸的触控一体机,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了与城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无缝对接,学校还配备了崭新的塑胶跑道、开放式书吧等......

  近几年,武陵源区投入近3亿元实施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城区中小学提质改造、公办幼儿园建设,启动农村教师公租房建设,实施中小学食堂、学生宿舍、运动场、围墙等维修改造。近3年来共维修校舍5314平方米,新建校舍17516平方米,平整运动场地4500平方米。学校食堂改造任务全面完成,食堂电气化设备设施全省一流。2014年通过省“普图”验收,获“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先进单位。

  最美的建筑在学校。具有土家族民族风格特色的学校建筑已经成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中一道特别靓丽的风景。

  “我们坐落在素有‘奇峰三千,秀水八百’之称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教育的发展也要与一流景区的名声相媲美,学校硬件设施的配备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辖区内的学校虽然规模不大,但我们做到了‘小而精’,让教育本身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武陵源区教育局负责人道出了学校高标准化建设的初衷。

  让城乡孩子同享优质资源

  与校舍建设高标准相呼应的是,城乡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在改造基础设施的同时,该区投入近3000万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区7所中心完小以上学校全部实现宽带网入校,建成“班班通”教室168个。432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全面完成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2012年成功创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区县”。是张家界市第一个实现“班班通”多媒体教学全覆盖的县级区,并在全市率先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教学全面进入“e”时代。

  如何让学生与时代接轨,怎样让科技助力教育?在军地小学一年级91班教室,吴珍老师在触摸屏上随意画了一个圆,系统马上把图案修正为一个规则的圆形,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多媒体触摸屏集电脑、电视、网络和展示台四大功能于一体,可以辅助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目前,武陵源区正着手构思城乡学校“1+2”课堂模式,让全区城乡学校一盘棋。“1+2”课堂模式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同频互动课堂”,利用网上同步上课的方式,使上不齐课、上不好课的农村学校与拥有相对丰富教育资源的城区学校同上一堂课,最大限度解决农村偏远学校师资紧缺的问题。

  “我们做到了城乡学校同步迈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新时代。”在教育局负责人看来,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让农村孩子告别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他们可以透过这扇“窗口”,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

  让教师下得去留得住

  郑雅醴老师是2013年分配到天子山镇中心学校的专职信息技术老师,她让农村孩子们开始接受到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除了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外,武陵源区所有农村学校基本上都配齐了专职的英语、体育、音乐老师。

  针对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比较严重等问题,武陵源区建立健全教师激励、补充、交流机制,开展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在人员、课堂、教研等方面的交流互助,通过学校对口支援、名优教师送教下乡、乡镇教师到城区学校挂靠学习等方式,均衡城乡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坚持让新聘的特岗教师、招聘教师和免费师范生及“三区支教”全部安排在农村学校,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专职教师的足额配备补充了师资“短板”,农村教师的待遇提升更是让教师下得去、留得住。

  该区两年一届评选10名“名优教师”,给小学初中名优教师每年3500元津贴,高中教师4500元津贴,鼓励他们送教下乡或交流。对于在农村乡镇工作的教师落实每人每月300元的武陵片区补贴,在村小工作的教师提升到每人每月500元。同时落实乡镇事业单位补贴,在乡镇学校工作的教师,按工作时间长短每人每月可补贴200元至500元不等。

  除了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外,教师的绩效工资按人均2.56万元标准纳入财政预算。13个月工资、年终奖金以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也由区财政全额预算并全部发放到位。自2014年起,为教师人均安排5000元的年终奖金。2012年起,还为全区教职员工体检,并形成三年一体检的长效机制。

  农村学校的教师全年和城区学校的教师比起来,少的可以多拿七八千块钱,多的上万元。工作的热情提高了,人心稳了,要求调动的教师也就越来越少了。

  政治待遇也向一线教师大力倾斜是让教师留得住的一大举措。对于学校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区教育局一直坚持向一线教师倾斜的原则,并积极为年轻教师的成长开绿灯。教育局人事负责人介绍,“十二五”期间,武陵源区教育系统提拔任用的中层及以上的领导干部中年轻教师所占的比例达80%以上。

  待遇有保障,工作有劲头,晋升有渠道,教师在武陵源区已经成了一份让人羡慕的职业。

  创新评价成为均衡发展推进器

  为适应教育新常态,武陵源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大力实施教育改革,在构建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评价制度等多方面先行先试。

  构建“1+N+X”课程体系。武陵源在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突出课程的地方性和自主性,开设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禁毒、环保以及生理与健康等多种地方课程,编印了《中小学国学教育读本》、《中小学民俗文化教育读本》、《中小学廉洁文化教育读本》、《绿色歌谣》等地方教材,全面提升课程内涵。成立管乐队、腰鼓队、田径队、篮球队、书法、绘画、诗社、车模、航模等40多门校本课程,由专门教师负责指导,固定在每个星期三下午开课,成功开辟“星期三”课堂。

  创新“10个百分”评价制度。建立和完善《学校(幼儿园)目标管理评价方案》、《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教师年度考核评价方案》和《学科评价方案》等评价体系,尤其是突破以往主、副科之分的传统狭隘评价观,通过考试和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小学的语、数、外、音乐、体育、美术、科学、思想品德、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课10门学科全部评价,实现单一评价向多维度评价转变,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制度的“方向性”改变,让农村学校看到了希望。在科技创新、德育、体卫、艺术、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农村学校“避其短板,扬其优势”奋起直追,纷纷拿下单项评价的桂冠。在这种评价制度的带动下,城乡学校的教育综合评价的差距正逐步缩小。以武陵源区第二中学为例,自2011年起,五年时间,综合排名自全市的70多名已经上升到前30名。

  城区学校已不再“一支独秀”,而是彰显出“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良好局面。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已然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在武陵群山中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彭磊

来源:武陵源新闻网

作者:屈泽清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武陵源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