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求是》:独特的“张家界现象”

来源:求是 作者:蒋祖烜 胡德池 李教春 彭 康 编辑:redcloud 2012-04-10 20:27:04
—分享—

  编者按:《求是》2012年第7期刊发了由湖南省思想文化建设调研组撰写的文章《独特的“张家界现象”》,本网现予全文转发。

  近几年来,张家界市演艺业作为新型创意文化产业融入旅游,盘活了旅游市场,服务了当地经济,增加了旅游业的文化含量,延伸了文化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如今在张家界,“白天看美景,晚上赏大戏”已经成为新的文化消费方式。

  张家界市演艺业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到目前,全市共有演艺剧场11个,演艺产品除剧院类、实景类、景区综艺类之外,两年一届的“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更是让张家界整体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据统计,2011年共实现演出销售额4亿元,演艺业已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先,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演艺业生成的基石。张家界市不仅有无与伦比的自然风光,还有底蕴深厚、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正是凭借其世界独有的264平方公里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张家界市靠旅游延伸文化的外延,让文化充实旅游的内涵,向世界展示了“城市宜人、山水迷人、文化诱人、市民感人”的美好形象,为演艺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客源。其次,不断创新的文化产品是演艺业成功的关键。张家界市演艺节目呈现四大特色:一是立足本土,弘扬民族文化。为了不断推出和更新原生态节目,一批创作人员常年从事民间采风工作,如《张家界·魅力湘西》中欢快的“土家摆手舞”、奔放的“湘西苗鼓”、多情的“女儿会”、深情的“桑植民歌”等优秀剧目深受观众喜爱。二是雅俗共赏,贴近游客。既有给人以高雅艺术享受的民族歌舞,又有原生态的民风表演,如“土家哭嫁”、“苗家呷酒”等,满足游客不同层面的需求。三是室内外相结合,强化旅游体验。室内部分以文艺晚会的形式诠释民族文化内涵,室外部分通过篝火晚会的形式,表演土家硬气功以及湘西的上刀山、下火海、走铁犁等,让游客近距离体验湘西文化。四是名家担纲,发挥“名人效应”。比如《武陵魂·梯玛神歌》实景演出,就有“两岸三地”的专家参与创作。《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聘请谭盾做音乐总监。“第二次来张家界,就是为了看戏!”张家界市旅游局抽样调查显示:慕“戏”而来的“回头客”高达30.5%。再次,成功的市场运作模式是演艺业壮大的引擎。这种模式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民间文化投资商+专业剧团模式,其特点是投资主体多元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剧院与专业剧团实现了双赢。第二阶段是民间投资商+专业剧团+旅行社模式,三位一体,各司其职,文化投资商负责经营管理,专业剧团负责节目生产,旅行社负责宣传。第三阶段是民间投资商+专业剧团+旅行社+名人的运作模式,它的出现使张家界演艺节目水准出现质的飞跃,逐渐向品牌化迈进。最后,科学的管理方法是演艺业发展的保障——省市区成立专门机构,拟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确立发展方向和目标;实行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引进外地演艺团体来张家界投资兴业;做好协调工作,针对营业性演出场所存在的竞相削价、无序竞争的问题,引导他们组建了演艺行业协会,使演艺企业能集中精力搞好硬件设施改造,抓好演出节目等软件的提质升级。

  当前,张家界市演艺业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规划滞后,产品过多、过剩;同质竞争制约行业健康发展;政策扶持力度还有待继续加强等。为此,提出如下对策:第一,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引导。要按照“规范管理、行业自律、提质升级、打造品牌、繁荣发展”的管理理念,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提高企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做好行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拉长演艺产业链,输出演艺策划、舞美道具、演艺培训等优势项目。第二,整合现有资源,打造演艺品牌。巩固和提高现有演艺企业,使其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同时,鼓励演艺企业兼并重组,打造室内室外各一台具有国际影响力、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演艺节目,加大推广力度,叫响文化品牌。第三,健全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针对竞争无序的现状,制定行业规则,健全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行业自律机制;加强与各演艺企业、旅行社和演出从业人员的协调沟通,向企业提供规范的经营指导,在政府和企业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第四,拓展本土文化,扩大对外合作交流。立足湘西传统文化优势,形成一大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精品剧目。同时,引导各演艺企业与文化发达地区开展交流合作,向外省甚至国外展示湘西文化魅力,赢得中国的目光和世界的掌声。

  责任编辑:邓道理

来源:求是

作者:蒋祖烜 胡德池 李教春 彭 康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武陵源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