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武陵源4月22日讯(通讯员 邓亚林)“牵手聊吧”“文明新风”“送教下乡”“送教上门”“公益假期”“文明银行”“文化夜市”......这是武陵源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向群众提供的志愿服务项目“菜单”。像这样的“菜单”目前已征集到91个。
“菜单式”志愿服务,精准满足群众需求
索溪峪街道针对居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的需求,在全街道规划设计了2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小广场,按照“七个一”标准配备了一面国旗、一个显示屏、一个摄像头、一个音响、一面文化墙、一个文艺骨干、一支文化队伍等设施设备,把群众需求和志愿服务精准对接,实现了“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志愿服务的触角就延伸到了哪里”。
利用“微心愿”征集群众服务需求
据了解,武陵源区实行“菜单式”志愿服务,利用“屋场会”、“微心愿”等广泛征集群众的服务需求,按照全省“四季红·雷锋家乡学雷锋”主题志愿服务活动要求,根据自身特长,定期梳理形成项目服务需求“菜单”,通过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队买单、群众评单的形式,让志愿服务得到常态化开展,更多专业技能的志愿者找到“用武之地”,用精准化的志愿服务弥补公共服务的不足。
深化“320”工程,推动志愿服务全覆盖
到旅游窗口志愿服务示范岗“报到”
联系村(居)“报到”
武陵源区在原有“1+10+6+33”多元化志愿服务体系上,深入实施“320”工程(2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20个新时代旅游志愿服务示范岗,20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从社会群众层面上,进一步整合各类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引导融入到全区志愿服务大格局中来。同时,建立“双服务双报道”制,机关干部坚持到旅游窗口志愿服务示范岗和联系村(居)“双报到”,实现服务游客、服务群众“双服务”,不断推动实现志愿服务全覆盖、常态化、长效化。
“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实现服务精准对接
线下四点半学校
线下免费义剪
“我们这做生意的比较多,学生放学后基本无暇指导孩子学习,以致于这里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锣鼓塔街道张家界社区“党群连心”微信群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反映。
锣鼓塔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到,工作人员通过“四心四民”群众走访,了解群众需求,打造了“四点半学校”项目,并开始了志愿服务活动。线上点单,线下服务,实现了志愿服务的精准对接,有效解决了志愿服务的碎片化,低质化等问题。
同时,武陵源区还新开发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云”软件平台,集理论宣讲、成果展示、志愿服务、大数据分析、AI决策辅助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依托线上和线下,实现服务项目的精准对接,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责任编辑:李鹏飞
来源:红网武陵源
作者:邓亚林
编辑:redcloud
本文为武陵源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