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星村建设扶贫结硕果

作者:杜修庆 邓德华 编辑:redcloud 2011-09-20 17:36:46
—分享—

     红网武陵源站9月20日讯(记者 杜修庆 通讯员 邓德华)水泥路修好了、自来水到家了、村容村貌整洁了、农家庭院换装了、百姓笑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幸福生活画卷出现了……双星人脸上流露着喜悦,洋溢着幸福。在这金秋时节,双星人正满颜欢笑享受着建设扶贫的“硕果”。

  双星村位于武陵源区索溪峪镇东北部,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山大人稀,村里居住着135户485人,各项基础设施相当薄弱,大多数人靠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种养业维持生计。自双星村被列入建设扶贫村后,有了后盾单位的智力和资金支持,加上双星人的勤劳奋斗,攻克了“出行难、饮水难、发展难”等一个又一个难题,昔日的双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实打实地过上了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生活。

  强班子——打造“智谋双全”车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扶贫工作组进村时,正值村支两委换届,他们本着“积极参与不干预、热心帮助不代替”的原则,主动做好群众的法律法规宣传和正面引导工作,按照群众的意愿顺利产生了村支两委班子。同时通过每月定期与班子进行个别谈心,“以会代学”、“以会代训”等形式,实施“洗脑增智”工程,从思想上解决村班子脱贫问题,增强村班子带民致富的本领。

  抓好了班子建设,更要加强党员队伍管理。双星村虽然只有20多名党员,但一直以来,这支队伍都充分发挥着积极作用。为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工作组结合创先争优领导点评、群众评议、民主生活会等活动让党员干部进行互评、查找差距,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发展意识,激发广大党员的工作热情和活力,刷新精神面貌。

  抓基础——夯实“幸福家园”底座

  通水、通路、安居是百姓生活的基础和根本。没有自来水一直是困扰双星人生产生活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双星人的一块“心病”。工作组了解这一情况后,与村干部们一边翻山越岭找水源,并实地查看、设计合理的管道铺设线路和施工方案,一边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双星人更是不靠不等。70多岁的老党员毛至岩始终坚持在施工一线,顶着烈日,他投入了20多个义工却从没叫一声累。20多天后,当一条5公里长的主水管铺完后,看到干净的自来水在家门外“哗哗”流出时,老人开心地笑了。

  双星村1组离村部有2.5公里,但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便道,村民购买农资或出售农产品全靠肩挑背驮。工作组进村后,首先筹资打通了这条水泥路,水泥路通车的那一天,全组百姓都乐翻了天,村民廖国清高兴地说:“现在方便了,我家种的几亩蔬菜、红蓍、花生可以用车拉到市场上去卖了,再也不用背了。”工作组先后还对全村7个组4条共5.7公里长的简易通组公路进行了全面整修,彻底解决了村民“行路难”问题。同时,双星村还以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为契机,争取了70多万元政府配套资金,全村有110户人家都自行拿出30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资金投入到项目建设之中。如今,村里有了垃圾车,组里建了垃圾池,家家户户绿化了庭院、种了花草、修了沼气池、污水处理系统、摆放了垃圾桶,已成武陵源农村环境整治的样板。

  促发展——做强“产业富民”文章

  为提高村民种植养殖技能水平,工作组多次聘请农业专家,对村民进行高山无公害蔬菜栽培、中药材和优质水果种植和养鸡等有关实用技术培训,并现场指导,手把手地教。如今双星村有10户从事畜禽养殖,21户从事中药材和优质水果种植,150亩无公害蔬菜。年初,工作组还协调信用社给村民发放支农借款17.8万元,为春耕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资金保障。

       今年来,全村新增红蓍种植面积200多亩、花生100多亩、蔬菜50亩;新发展种植养殖专业户10户,而且规模在不断扩大;村办企业——百亩核桃基地项目已经落实,并得到村民的广泛支持和积极配合,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长600元,达到4359元。

责任编辑:邓道理

作者:杜修庆 邓德华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武陵源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