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地貌”的横空出世,不仅让世界地貌家族增加新成员,还被列为2010年湖南旅游十大亮点和湖南十大科技新闻之一,更引爆了张家界的2011年旅游。毋庸置疑,张家界地貌的诞生,在业内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生态美学价值、旅游应用价值。那么,张家界地貌因何而来?走向何方?“五一”期间,记者专访了2010年度旅游宣传营销突出贡献者、中共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委书记陈红日。
记者:市人民政府鉴于您在张家界地貌研究中的贡献,给您颁发了2010年旅游宣传营销突出贡献奖,祝贺您!
陈红日:谢谢,很高兴获得这个奖项,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对我工作的高度肯定。我个人觉得我只是这个奖项奖励对象的一个代表,还有许多为张家界地貌付出辛勤汗水和智慧的专家、领导都值得奖励。为了更好地推动张家界旅游发展,我已经决定把5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张家界地貌开放研究基金会,用于深入研究张家界地貌。
记者:请问陈书记,张家界地貌是如何获得命名的?您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陈红日:张家界地貌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貌,获得命名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作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在命名的整个过程中只是起到了积极组织、推动、促进作用。
从目前掌握情况看,有文章可查的是湖南师大教授翟辅东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提出“张家界地貌”,但当时没有在学术界形成共识。再加上当时陈国达老教授提出了“红色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的概念,由于其权威影响,得到了前一个时期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一直沿用多年。但是在二十年来,也不断有专家提出质疑,特别是原国家地矿部部长宋瑞祥1998年到景区考察时曾明确提出应该叫“张家界地貌”,并建议作为重要课题组织中外专家进行研究。
我当时在市地矿局工作,后来又来到武陵源工作,觉得作为景区管理者一定要把这项责任肩负起来。于是我开始用心谋划,积极跟主管部门及专家衔接、接触,克服重重困难在区内外寻求思想的统一和认识的一致。“张家界地貌”具体研究工作是在三年前开始的,能最终获得国际认定,与各级主管部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不懈努力分不开。我作为景区管理者和地方领导者,要真诚地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
记者:您如此重视张家界地貌研究工作,是否与所学的地质专业基础有联系?
陈红日:可以肯定,是有一定密切联系的。但我要强调,重视这项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张家界旅游。
我在市地矿局担任局长期间,积极开展了张家界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建设、授牌工作。到武陵源工作后,又积极推动了张家界参与申报首批世界地质公园的具体工作,在关键时刻发挥了特殊作用。当时申报的时候困难很多,一是时间紧,二是任务重。最关键的是,当时市区领导对申报工作意见不一致。在这个情况下,我就向市里主要领导反复阐述我的观点,说明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对张家界旅游发展、旅游内涵的拓展和开发欧美旅游市场太重要了,终于获得市领导的支持。此后,我又坐镇长沙,与相关部门一起加班加点完善了申报资料,最终确保张家界入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张家界从国家地质公园到世界地质公园,再到现在的张家界地貌研究,倾注了我太多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仅是对所学地质专业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对张家界这块神奇土地美好未来的情感。换句话说,我用这种特殊的情感,加快了张家界地貌研究的进程,为张家界开展科普旅游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记者:您觉得该如何打好张家界地貌牌?
陈红日: 张家界地貌的国际认定已经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成为互联网上关注的热门词语和张家界宣传营销新的品牌。
个人觉得,打好张家界地貌牌还应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开展深度研究。目前,武陵源区人民政府与中科院正式签约,就“张家界地貌”联合研究、常设机构、研究平台和开放性经费保证等合作共建事宜达成一致意见。5月份,张家界地貌联合研究中心就将在北京挂牌,对张家界地貌形成的动因及过程这个课题的研究也将同时启动。在研究过程中,中科院能挖掘张家界地貌独特的学术意义,我们能从他们的学术意义中开发张家界地貌的旅游价值,最终实现双赢。二是开发配套产品。重视地质地貌科普旅游产品、旅游线路的规划、标识标牌的完善、解说词的制定,包括建设张家界世界地质博物馆和开发虚拟张家界产品,特别是用现代的声光电技术和多媒体艺术,用4D电影再现张家界地貌的演变过程。三是要加大对外宣传。只有不断对外宣传,叫响张家界地貌,才能扩大张家界的知名度,才能增强对张家界地质遗迹的保护,才能实现张家界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我相信,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张家界地貌在世界上越来越有影响,张家界旅游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责任编辑:邓道理
作者:邓道理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