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托起朝阳的“武陵松”

作者:邓道理 邓兰芳 编辑:redcloud 2011-04-29 16:23:46
—分享—

副标题:——记武陵源区离退休干部、区关工委顾问卓志初

         在绝美的张家界地貌风光中,傲立群峰、遒劲有力的武陵松作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每天让众多海内外游客心驰神往、心生敬仰。在奇峰林立、山水迥异的武陵源区,活跃着一位老人,他虽年过古稀,早已满头白发,却仍然在风里来雨里去,不畏严寒,不惧酷暑,为全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奔走呼号,为全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被人们尊称为托起朝阳的“武陵松”。他就是武陵源区离退休干部、区关工委顾问、区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卓志初。 
         区教育基金会的奠基人
        卓志初,1938年7月出生在慈利县的一个小山村,17岁参加工作,2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武陵源建区前后,他先在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参与旅游开发建设工作,后出任武陵源区工委委员、常务副区长、区政协主席、索溪水库建设指挥部指挥长等职,1994年光荣退休,是武陵源旅游开发建设功臣之一。
      “共产党员永不退休!”卓志初从领导岗位退休后,一方面成了孙子们的学习辅导员和生活服务员,另一方面还想继续为党工作,为地方工作。2001年,为“科教兴区,先兴教育”大计,武陵源区委、区政府决定成立区教育基金会。鉴于卓志初同志的政治优势和崇高威望,时任区委书记的杜芳禄同志恳请他再次出山筹建区教育基金会并担任理事长。卓志初愉快地接受了这一工作,他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晚年正好借此为振兴武陵源教育做点实际工作。
       卓志初深深知道,基金会的工作非比寻常,对自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开弓没有回头箭”,卓志初乐意接受这个挑战,十年来他发扬“老黄牛”精神,用“霸得蛮”的手段,想方设法募集教育基金,为全区教育基金会的成立和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募集教育基金过程中,卓志初同志除了积极获得政府扶持、领导带头的支持外,还努力在社会上树立典型,争取全区主要企业慷慨解囊。卓志初的儿子卓德耀,下海经商小有盈利,听父亲说起为教育募捐的事后,立马捐出3万元。泥瓦匠出身的建筑包工头张强新、王作化、周永乐等人闻讯,有的捐1万元,有的捐5千元。曾担任武陵源区副区长的朱国庆听说此事后,毫不犹豫地捐出1万元。有了这些典型,卓志初同志便到处宣传,不放走任何一个可以捐款的人和机会,把典型的示范作用发挥到极至,众多社会人士纷纷效仿。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基金会便收到除干部职工外的其他各界社会人士捐款10多万元。仅仅这点募捐远远不够,为了争取企业赞助,卓志初不顾年事已高,不顾前列腺增生等疾病缠身,带着工作人员穿行到各个企业,不曾想,进门是笑脸,“要钱”就变脸,往往是高兴而来扫兴而归。然而卓志初就是不服输,一次碰壁了,再来第二次、第三次……锲而不舍,水滴石穿。为了得到广大企业的支持,他主动义务协助这些单位处理与当地群众的关系,为这些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就这样,卓志初用满腔真情感染了企业老总,为基金会收获了一笔笔募捐:黄龙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首次捐资10万元,承诺五年捐资50万元;宝峰湖公司首次捐资3万元,承诺5年捐资35万元;天子山索道公司首次捐资5万元,承诺5年捐资25万元……
        在卓志初的扎实工作下,武陵源区教育基金会2001年成立的第一年便募集资金28.86万元,2002年募集资金78.075万元,2006年开全市之先河在省民政厅正式注册登记。至2010年,共募集资金599.988万元,是成立初的20倍。区教育基金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卓志初功不可没。
        尊师重教和扶贫助学的贴心人
        区教育基金会“积金”艰难,卓志初同志十分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基金。他召集理事会,制定了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明确本金不能动用,更不允许任何单位挪用。明确基金的增值部分主要用于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和资助贫困学生。
        2002年9月10日,区教育基金会拿出3万元增值经费奖励20名全区首届优秀教师。在表彰大会上,卓志初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武陵源要发展,靠的是科教兴区;要科教兴区,靠的是尊师重教不忘本……卓志初的讲话就象强心剂一样令与会者精神振奋,心潮澎湃,把全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空前调动起来,全区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各项指标迅速达到国家优秀要求标准,被国家认定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县区;高考成绩由全市的落后区县一跃而上,跻身榜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科研课题在省里立项,成了全区的主攻课题,最终获省重大科研成果奖。2005年,武陵源学子首次敲开了清华大学的校门,学生重点本科录取率跃居全市前列,众多学子捧着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激动不己,家长高兴得合不拢嘴。大家在激动时蓦然回首,更深深体会到卓志初同志的良苦用心。
卓志初对教育倾注了特别的感情。他认为尊师重教,就要对教育工作者全方位关心;扶贫助学,就要落脚到教育扶贫的方方面面。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有困难,他都全力以赴帮助解决。
        邓万丛老师是天子山镇联校业务辅导员,工作十分出色,先后在全国报刊发表过好几篇教育科研论文,几次获全国自学辅导教学先进个人殊誉。正当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两年前他却因脑内长出个恶性肿瘤住进了省肿瘤医院。卓志初听说此事后,尽管身体不宜坐长途车,仍然坚持同区教育局负责人一道专程前往医院看望。卓志初除了代表区教育基金会送上慰问金外,还积极向省教育基金会申请给予邓万丛救助,2010年度获得救助金2万元。卓志初的无私帮助,感动得邓万丛热泪盈眶。
        协合乡龙尾巴村村民陈树凡,上有老父亲,下有两个儿子,家中没有固定经济来源,父亲和妻子经常闹病。为了给他们治病和送两个儿子读高中,家中早已债台高筑。2006年,陈的两个儿子同时考上大学,却因为家境贫寒准备弃学打工。此事牵动着卓志初的心,那年盛夏他轻装简从顶着骄阳来到龙尾巴已是满头大汗,陈树凡见到卓老眼泪夺眶而出。卓志初一边安慰陈树凡,一边把两个孩子叫到面前,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你们在校时是好学生,才有好的高考成绩;你们在家是孝顺的孩子,知道为父母排忧解难。但是你们弃学打工不妥,因为国家不仅需要简单的体力劳动者,更需要有文化的高科技人才。面对目前的经济困难,你们要正确对待,想办法克服,可以申请助学贷款,也可以进行勤工俭学,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他说罢,从口袋里掏出已被汗水浸湿的助学款交给兄弟俩。兄弟俩感激万分,连连说:“卓老,请您放心,我们一定听您的话,保证完成学业,将来回报社会,回报家乡!”
        十年来,卓志初所领导的武陵源区教育基金会先后五次奖励优秀教师共179人次,奖金33.82万元;特别奖励考上北大、清华的应届高中毕业生8人,奖金4万元;扶助家庭困难教师100余人次,扶助金近20万元,其中2010年度爱烛行动支助大病教师24人,发放支助款9.3万元;救助家庭困难学生300余人次,救助金近30万元……
        激励园丁,扶贫助学,把好事办好——这是卓志初长期工作的出发点,也是他始终坚持的工作原则。正是这个出发点和原则,使武陵源区的教育事业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可能没有人相信,十年来卓志初从没在区教育基金会拿一分钱工资,也没拿过一分钱补助,更没报过一分钱的费用。
         关心下一代的引路人
        “大手牵小手,夕阳托朝阳。”卓志初在退休后不仅热心为全区教育事业辛勤耕耘,还是全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引路人。
         2003年5月,卓志初应邀出任武陵源区关工委第一届主任。此时此刻他知道肩上的担子不轻,因为关心下一代工作任重道远,要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当时既没有班子,也没有场子,更没有票子。面对这些困难,卓志初毫无畏惧,主动出击,他深入社区,整合资源,筹集资金,先后动员退休老干部、老教师256人走进社区牵手朝阳,在寸土寸金的城区建立起一个个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假日学校,为全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假日活动场所。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假日学校建好了,卓志初却终因操劳过度,住进了省城医院。住院期间,他念念不忘关心下一代工作,多次打电话督促落实书法书画学校义务教学和乒乓球运动员训练问题。身体稍有好转,他便迫不及待地赶回武陵源,主持全区首届暑假青少年乒乓球运动会。在他的身体力行下,区关工委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全区很快出现了老少共建、老少共进、老少共乐、老少共辉煌的和谐景象。
        卓志初同志还担任武陵源区老干党支部书记,在他的领导下,老科协科技推广日见成效,老年大学越办越好,党支部的每一名老党员都在退休后成为一面醒目的旗帜。他们因治政谋事经验丰富,乐意为武陵源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出谋献策,被各界人士誉为敢讲真话的好参谋、老朋友。卓志初还要求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积极主动地担当区委、区政府优化投资环境的宣传员、解决社会矛盾的调解员、维护群众利益的代言人,协助化解了很多问题及矛盾,真正做到了为党委、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近几年来武陵源区的群众文化体育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老干党支部更是立了首功……
       2006年12月,张家界市第三次关工委主任暨工作经验现场交流会在武陵源召开。与会代表到索溪峪镇、军地坪街道办事处的几个青少年活动中心参观后,对卓志初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2008年9月,全省关工委主任暨工作经验现场交流会在张家界市召开,武陵源区提供的经验交流现场再次受到省领导的好评。

      “关心下一代工作,难!值!我愿意为这项事业工作一辈子。”回首十年来的夕阳岁月,卓志初感慨万千地说。夕阳做奉献,幸福度晚年。卓志初虽年过七十,身体状况也不如以前,但对党和人民交给的工作仍然激情满怀、信心百倍,就象那永远耸立的武陵松,每天托起着朝阳冉冉升起,每天滋润着秀美的山峰。他用无私的奉献诠释着人生的意义,实践着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共产党员誓言。卓志初,这棵愈老愈苍劲的“武陵松”,不仅为武陵源的旅游开发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还将自己的夕阳时光全身心倾注于武陵源的教育和未来,造福子孙后代,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竖立成一块永不磨灭的丰碑。

责任编辑:邓道理

 

作者:邓道理 邓兰芳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武陵源新闻网首页